創建綠色小水電站 把河水還給河道

保障河流生態流量,是目前全國正在開展的創建綠色小水電站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越來越多的小水電站正在裝上生態流量監控設施,放了多少水、是否達到要求,一目了然。同時,小水電站生態流量監管也納入了河長製湖長製等考核體係。經過生態改造,小水電站提高了水能資源利用效率,河流生態也得到有效修複。 四川省雅安市寶興縣的螞蟥溝電站,位於青衣江的上遊位置。不久前,這座水電站收到了一張兩萬元的罰單,被罰的原因是:生態流量下泄不足。 原來,根據今年頒布實施的《雅安市青衣江流域水環境保護條例》,水電站應當按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泄放最小下泄流量。3月初,寶興縣水利局通過監測係統發現,該電站的瞬時流量未達到生態流量下泄規定量,相關部門遂對其進行了行政處罰,目前已經整改到位。 螞蟥溝電站收到的這筆生態流量罰單,是目前全國創建綠色小水電站、保障生態流量工作的一個縮影。 生態流量是綠色小水電站的重要指標 小水電站生態流量是指為保障河湖基本生態用水需求,小水電站閘壩下泄的流量。 目前全國正在進行的創建綠色小水電站工作中,保障生態流量可以說是“牛鼻子”。截至目前,全國成功創建了165座綠色小水電站。不過,據水利部門統計,目前落實生態流量的農村水電站還不到全國電站總數的40%,能夠承擔灌溉、供水、景觀、生態等綜合利用功能的小水電站明顯偏少。 “小水電站生態流量保障不夠,既有曆史成因,也有管理問題。”水利部農村水利水電司副司長邢援越說,在電力短缺時期,很多地方為了解決無電、缺電問題,把發展小水電作為滿足電力需求的重要途徑。當時,對發電能力和節省投資比較看重,對河流生態重視不足,造成了小水電站建設標準較低。 從管理上看,盡管環保法律法規體係逐步完善,但仍有部分地區環保意識薄弱,對生態環境保護認識不到位,存在“重開發、輕保護”的問題,片麵追求投資效益。 “難以保障河道基本生態用水需要,這是農村水電最突出的短板。集中表現在小水電站沒有核定生態流量,沒有單獨生態流量泄放設施,比如大壩放水設施、生態機組等,也沒有開展生態流量監測。”邢援越說。 當前,綠色發展已經成為水電行業共識。針對一些地方農村水電開發影響生態的情況,水利部提出“有限、有序、有償”開發農村水能資源,完成了3200多條中小河流水能資源開發規劃修編,以河流為單元,開展電站增效擴容改造和河流生態修複,在全國實施綠色小水電站創建,其中生態流量是重要指標。綠色小水電站創建工作啟動以來,在生態改善、惠及民生、標準化建設等方麵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補齊生態流量泄放的工程短板 站在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九峰水電站的攔水壩上,一頭,壩上水庫波光粼粼,與遠處的疊翠群峰相接相融。另一頭,壩下生態機組泄放的河水汩汩流出,為下遊6個村子村民的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保障。 九峰水電站是全國首批綠色小水電站之一。生態機組下遊尾水河道安裝了自動流量監測裝置,保障厚大溪清水長流。 為保障小水電站生態流量,全國各地積極探索。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對部分電站加裝生態流量監控設施,實施遠程監控。重慶市綦江區扶歡河5座老舊水電站增設生態流量泄放設施、保水涵水設施,增加生態濕地和親水平台,修複減脫水河段1060米。 “補齊生態流量泄放的工程短板,要從兩方麵入手。”邢援越介紹,一方麵要讓“水能放得出”,改造引水、泄洪等設施,安裝生態機組,增設壩閘下放水設施。 2016年水利部聯合財政部,啟動了“十三五”農村水電增效擴容改造,目標是以河流為單元,通過實施河流生態修複和電站增效擴容改造,促進小水電綠色升級。其中涉及浙江等21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1300多條河流,生態改造項目近2000個,修複減脫水河道3000多公裏。 另一方麵,要精準監控“放了多少水”。安裝流速儀、流量計等監測儀器,準確反映生態流量泄放情況,為生態流量監管提供準確依據。在湖北省,自然保護區、生態敏感區、重點流域內的小水電站都要安裝生態流量監控設備。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已下達中央財政獎勵資金40.5億元,370多條河流、1191個生態改造項目已完成改造,累計修複減脫水河段1830公裏。經過改造,小水電站提高了水能資源利用效率,基本消除了安全隱患,河流生態得到有效修複。 核定生態流量,要因地、因河、因站精準施策 在補齊工程短板的同時,更要加強監管,確保小水電生態流量泄放真正落地。 “在生態流量核定上,一定要因地、因河、因站精準施策,防止一刀切。”邢援越介紹,根據河湖生態環境需水技術規範、水電工程生態流量計算規範、水電水利建設項目河道生態用水環境影響評價指南等技術規範,綜合考慮河流特性、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重點考慮下遊河道水生生態、水環境質量、濕地補水、景觀維持等基本用水要求,科學確定小水電站生態流量。 目前,已有浙江、福建、四川、甘肅等10個省份出台文件,對生態流量核定、泄放措施和監督管理做出明確規定。 “農村小水電站多位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生態改造成本較高,各地可通過製度創新,解決‘錢從哪來’的問題。”邢援越說,比如對實施生態改造、調整運行方式、落實生態需水而造成經濟損失的小水電站,考慮給予合理補償和政策優惠,激發小水電站業主改造的積極性。 福建省率先出台生態電價管理辦法,建立生態流量監管平台,安裝監控裝置實時在線監控,獎懲結合促使小水電站業主自覺落實生態流量。對最小生態下泄流量監控數據完整率和達標率達90%(含)以上的改造類水電站,上網電價每千瓦時加價2分錢,限製類水電站加價3分錢。 此外,水利部要求將農村小水電站生態流量監管納入河長製湖長製、水資源管理等工作內容和考核體係,嚴格監督檢查,定期考核獎懲。采取明察和暗訪相結合方式,日常監管和專項監督並重,加強跟蹤檢查和督促指導。水利部副部長田學斌表示,對進展緩慢、問題突出的,要掛牌督辦、限期完成;對責任不落實、監管不到位、敷衍塞責、弄虛作假的,要通報批評、公開約談;對情節嚴重的要嚴肅追責問責。 《人民日報》(2019年05月29日14版)

2019

08-26

三峽集團總經理王琳:堅持完善新時代共抓大保護“三峽治水”理念

5月22日,三峽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共抓長江大保護領導小組組長王琳在京主持召開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領導小組第二十五次會議,重溫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5日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學習傳達國家發展改革委主持召開三峽集團參與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專題會精神,研究部署下一階段工作。三峽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共抓長江大保護領導小組副組長孫誌禹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近期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審議通過了第一批試點城市、第二批合作城市項目有關議題。 王琳表示,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梁柱”,也是承擔新曆史使命的先鋒隊。新時代三峽集團的新使命,就是要深度融入長江經濟帶並在共抓長江大保護中發揮骨幹主力作用,這是當前全集團必須不折不扣完成好的首要政治任務。 王琳指出,當前,三峽集團落實共抓長江大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進展,總體勢頭很好。在下一階段工作中—— ★一是要持續再學習、再領悟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生態文明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的一係列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全麵準確把握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二是要落實好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工作部署要求,聚焦城鎮汙水處理,持續探索新模式新機製,特別要加快研究形成以價格體係為導向的市場回報機製,以超常規措施持續推進各項工作。 ★三是要堅持並不斷完善新時代共抓大保護“三峽治水”方案。要堅定不移地實施方案所倡導的治水理念和模式,並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完善。 ★四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加快培育三峽集團生態產業核心競爭力。共抓長江大保護既是重大任務,也是難得機遇;既要看到自身不足,也要看到優勢所在。要舉全集團之力,清除一切影響生態產業發展的障礙,全力把共抓長江大保護偉大事業做大做強。 三峽集團共抓長江大保護領導小組成員以及相關部門和單位負責人參加會議。

2019

08-26

2018年全球水力發電量達創紀錄的4200 TWh

近日,國際水電協會(IHA)發布《2019全球水電發展現狀報告》指出,2018年全球水電新增裝機容量超21.8GW,累計裝機總量達到1292GW,累計發電量則達到創紀錄的4200TWh。中國以8.5GW新增裝機容量位居首位,巴西(3.9GW)緊隨其後,巴基斯坦(2.5GW)排名第三;巴西已超越美國成為水電累計裝機容量第二多的國家。報告具體內容如下: 1、水力發電在2018年創曆史新高2018年全球水力發電量達到了4200TWh,新增水電裝機容量21.8GW(包括近2GW的抽水蓄能),水電累計裝機總量達到了1292GW。就地區而言,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再次成為水電發展最快的地區,新增裝機容量9.2GW,其次是南美洲(4.9GW)、南亞和中亞(4GW)、歐洲(2.2GW)、非洲(1GW)、北美和中美洲(0.6GW)分列三到六位。就國家而言,中國以8.5GW再次領跑全球水電新增裝機排行榜,緊隨其後的是巴西(3.9GW)和巴基斯坦(2.5GW)。截至2018年,中國水電累計裝機達到352.3GW,是全球最大的水電生產國;巴西的水電裝機總量達到了104GW,超越美國(103GW)居全球第二。 2、抽水蓄能對能源轉型越來越重要,但政府和市場對其認識不足抽水蓄能已被認為是現代和未來清潔能源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風能、太陽能等波動性可再生能源電力的大幅增加使得電網穩定性麵臨日益嚴峻的挑戰,也促進了對抽水蓄能的存儲能力的需求上升。目前,抽水蓄能占全球儲能裝機容量的94%以上,與其它形式的儲能相比,抽水蓄能在成本、可持續性和規模上均具有優勢,抽水蓄能技術的廣泛運營已經證明了其能夠滿足波動性可再生能源增加對電網穩定性的要求。盡管世界各地開始重視抽水蓄能,但未能深入認識其價值,開發進展緩慢,市場激勵不足,政策和監管框架限製了其發展。與傳統水電相似,抽水蓄能項目麵臨投資回收周期長、前期投資成本高等問題,此外,其未來的收益難以預測,為能源係統提供的輔助服務也不能獲得足夠的回報。因此,不僅應將抽水蓄能視為備用發電設施或輔助電網服務供應來源,還應將其視為能夠為區域和地方能源及水係統提供效益的資源,需要製定與抽水蓄能技術相匹配的市場政策和監管框架以促進其發展。 3、水電迎來了數字化轉型的新時代目前,越來越多的水電設施正在向數字化係統和流程轉型,水電項目設計、運營和維護方式的革命將確保水電能夠很好地發揮其在清潔能源未來中的作用。現代水電開發的早期規劃和設計階段將圖紙和計劃轉換為數據,以創建電廠的計算機模型,對多種使用場景和配置進行模擬;增強型數字控製係統可以提高渦輪機和發電機的性能,有助於延長水電設施的使用壽命;使用先進性能監控分析可以優化運營和維護並降低成本,同時可以通過關鍵性能指標(KPI)自動跟蹤和基準測試來改進維護流程;隨著數字傳感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結合,狀態監測變得越來越精細(可以獲得大量的多維度數據),智能狀態監測和診斷可以通過遠程收集數據並同時對其進行全方位分析來改進故障診斷,從而在設備發生故障之前檢測到組件故障或設備老化問題;創新的解決方案,例如使用無人機進行設施和環境檢查,成為一種新的先進狀態監測手段。在全球範圍內,數字技術正被大規模地整合到現有水電設施中以實現其現代化,提高電網靈活性和安全性。水電係統的數字化升級通過提供更高靈活性和增強控製性的輔助服務,使抽水蓄能和傳統水電能夠與其他可再生能源共同運行。這也為水電數字化帶來了新挑戰:數字化過程需要超越用於電站層麵的規劃和運營的數字控製係統,在電力係統層麵采用適應更快、更靈活運營的數字技術;針對數字技術普及帶來的安全漏洞,通過網絡安全監控和快速響應係統增強安全防護;通過遠程操作和自動化流程對勞動力進行重新部署;進行技能培訓以適應數字化係統。 4、電力市場的區域合作促進水電發展通過區域互聯整合電力市場有助於各國更有效地利用水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北歐電力市場為其他地區提供了借鑒和學習的案例。北歐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跨境電力係統,將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波羅的海國家整合到一個共同的區域市場。北歐的電力主要由水電、核電、煤電和風電構成,通過區域互聯使各國能夠獲得各種能源資源並更有效利用水電,如丹麥處於低風力條件時能夠使用挪威的低成本水電,以及將水電用作互聯國家火電的補充能源儲備。通過區域合作,提高了能源安全性,並在麵對波動性可再生能源和氣候變化時具有更大的彈性。

2019

08-26

水電技術標準“走出去”短板待補

我國水電行業的勘探、設計、施工水平目前均走在世界前列,然而水電技術標注“走出去”仍麵臨標準體係、體製機製、谘詢能力等諸多短板。記者近日在采訪中獲悉,我國將在2022年全麵完成水電技術標準的英文翻譯出版工作。屆時,水電“走出去”將具備強有力的標準支撐。據了解,我國適時正式以中英文版發布確定後的標準體係成果,旨在讓國外機構、企業等充分認知中國水電技術標準的發展狀況,加快我國水電技術標準體係與國際接軌。 ■■國際認知度較低我國缺乏標準外文版水電技術標準,導致水電標準在國際上認知度較低外,加之體製機製等問題,嚴重製約了水電技術標準“出海”。據了解,國外成熟水電行業標準體係中,管理標準占比相對較少,涉及社會安全、環境保護、業內競爭規則等重大規定多由政府部門以法令、法規或者指導意見的形式頒布執行。“西方和歐盟標準體係主要是按構築物、岩土工程、設備功能、環保等建立起來的。”一位參與水電行業標準體係製定的人士介紹,而我國水電行業標準體係參考前蘇聯模式按照專業分類建立,管理標準占比較大。“國外水電技術標準編製過程涵蓋的範圍更寬,有的標準編製包括了項目的勘測、設計、施工和試驗等工程實施工程的主要環節。例如,美國水電標準USACE把水電涉及的各專業整合成了綜合標準。”上述人士表示,而中國企業在國外水電工程中使用的中國標準有國家標準GB、能源標準NB、電力標準DL、水利標準SL、計量標準(JJF、JJG)以及水電標準SD等類別,水電標準缺乏綜合性、係統性。為係統解決水電技術標準問題,我國於2015年啟動了中國水電技術標準國際化研究,水電技術“走出去”的標準按照勘測、設計、施工建造、運行維護的全生命周期編製,編製內容比國外技術標準更詳細,專業性更強,專業門類更齊全。“不過,我國水電技術'走出去'的標準內容雖多,但敘述過於原則化,缺乏必要的原理闡述。”上述人士直言,海外水電項目總體以建設項目為主,涉及運維的項目樣本太少,比如三峽集團收購的兩個海外項目運營,還沒有運維的實踐。 ■■多頭管理成關鍵製約因素水電行業專家一致認為,我國水電技術標準“走出去”認可度偏低的根本原因,在於體製機製的製約。由於水電行業管理機構多次變動等因素,水電標準化管理體製機製長期滯後,從管理部門看,水電行業技術標準存在“多頭、分散”的管理問題。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從管理機構看,規劃設計、設備、施工等不同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分屬不同管理機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的秘書處承擔單位分屬不同單位,條塊分割,協調難度較大。對於上述問題,業內專家建議,應發揮大型水電企業以及各類學會、協會的作用,形成我國水電企業的技術標準體係,逐步解決水電技術標準由政府單一供給的模式。 ■■谘詢設計能力需強化業內專家還建議,水電技術標準“走出去”要加強不同地域國家國情的研究,增強標準製定和修訂的通用性和適用性,便於技術標準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更好地對接使用。另外,要鼓勵中國專家積極參與國際水電標準的編製工作,把中國標準轉化成國際標準,同時融入中國近年來大型水電設備發展的新技術、新方法,提升國際話語權。業內普遍表示,要提升能源行業標準國際化水平,推動我國水電技術標準“走出去”,首先要將中國標準翻譯成高質量的標準外文版,目前標準翻譯數量遠遠不能滿足國際項目的需求,需要全麵開展、大力推動水電行業技術標準翻譯工作。此外,推動水電技術標準“走出去”的另一個有效途徑,是推動谘詢設計“走出去”。據了解,我國設計谘詢起步較晚,並未成熟,目前谘詢設計被動跟在施工企業後麵,失去了中國水電技術標準從源頭上推廣的先機。對此,業內專家建議,鼓勵中國設計谘詢機構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樹立中國高端谘詢公司形象。

2019

08-26

我國力爭“十四五”時期基本解決棄水難題

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是重要的清潔能源。我國正在積極落實“四個革命、一個合作”能源安全新戰略,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係,著力推動能源高質量發展。在此背景下,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取得明顯成效,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能源種類累計裝機規模均居世界首位,在能源結構中占比不斷提升。 近日,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組織發布了《中國可再生能源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分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生物質能、地熱能等能源品種,對可再生能源行業全生命周期各環節發展狀況進行了全麵、係統的分析,並對國家重要政策和行業關切熱點及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報告》指出,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占比顯著提升。 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談及我國能源整體的發展形勢,《報告》編委會主任、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院長鄭聲安說,“能源生產與消費隨經濟回暖穩步增長,2018年能源生產與消費總量分別為37.7億噸和46.4億噸標準煤,分別比2017年增長5.0%和3.3%。不過能源的進口總量及能源對外依存度仍然在增加,能源供給麵臨著風險和挑戰有所增強。”同時,鄭聲安表示,“我國能源結構不斷優化,可再生能源占比顯著提升。”《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我國各類電源裝機容量189948萬千瓦,相比2017年增加11986萬千瓦,增長6.7%。我國主要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72896萬千瓦,占全部電力裝機容量的38.4%,相比2017年增長11.7%。2018年,我國常規水電新增投產724萬千瓦;抽水蓄能核準開工700萬千瓦,新增投產130萬千瓦;風電新增並網裝機2059萬千瓦,其中海上風電新增並網裝機161萬千瓦;太陽能發電新增裝機4426萬千瓦;生物質發電新增並網裝機容量305萬千瓦。截至2018年底,我國水電裝機(含抽水蓄能)3.52億千瓦,在建規模約9100萬千瓦,年發電量1.23萬億千瓦時;風電裝機1.84億千瓦,年發電量3660億千瓦時,太陽能發電裝機1.74億千瓦,年發電量1775億千瓦時。我國水電、風電、光伏發電裝機容量穩居世界第一。 同時,《報告》還指出,近年來,我國地熱能、海洋能等其他新能源開發利用局麵也已顯雛形。 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呈現三大發展趨勢 “2018年,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綜合利用效率穩步提升,能源整體利用成本不斷降低。”鄭聲安表示,在《解決棄水棄風棄光問題實施方案》《清潔能源消納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政策的引導下,抽水蓄能、龍頭水庫電站等調峰電源以及分布式電源建設進度加快,運行管理機製不斷創新,2018年棄水、棄風、棄光狀況明顯緩解,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率顯著提升。“常規水電發展放緩、抽水蓄能電站推進有序。”鄭聲安表示,我國常規水電新增開工規模放緩,未來水電開發潛力主要集中在西南,因此,需進一步促進水電開發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做好水庫移民安置,推動和加強流域水電綜合監測管理工作;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和前期工作正在有序推進,發展形勢總體較好。 “風電和光伏發電成本顯著降低。”鄭聲安說,風電基地規劃建設有序推進,投資布局不斷優化,分散式風電發展不斷推進。未來需進一步推動風電產業進步、加快實現平價上網。光伏發電成本顯著下降,分布式光伏發展迅速、光伏發電的多元化利用趨勢日益顯著,未來需著力推動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光伏扶貧以及平價上網。 同時,在鄭聲安看來,2018年生物質發電發展迅速、技術取得新突破。生物質能利用呈現出農林生物質發電區域集中、垃圾焚燒發電裝機快速增長、生物質發電轉向熱電聯產等特點,未來還需進一步推動技術研發和商業模式創新。 可再生能源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 落實脫貧攻堅、加強清潔能源消納、優化建設運營環境、分散式風電開發建設暫行管理辦法、風電建設管理有關要求……鄭聲安認為,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將促進新能源多元化開發利用,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 可再生能源規模將持續快速增長,鄭聲安預計,到2020年常規水電並網裝機規模約3.4億千瓦,抽水蓄能約4000萬千瓦,風電約2.3億千瓦,太陽能發電約2.5億千瓦,生物質發電約2200萬千瓦,地熱發電約7萬千瓦。 同時,鄭聲安表示,可再生能源有效利用率將顯著提升。力爭在“十四五”時期基本解決棄水、棄風和棄光的問題。 此外,常規水電會積極有序推進。鄭聲安認為,要在推進西部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優化開發中東部水電資源潛力,提升工程建設、裝備製造水平,水電移民創新、水電利益共享,建設生態友好型的水電,加強流域綜合管理和安全管理等方麵推進常規水電發展。 對於未來產業的發展,鄭聲安建議:一是加強標準製度體係和產業發展政策研究,規範和保證行業健康發展;二是多措並舉,著力解決棄水、棄風、棄光,促進可再生能源消納;三是推動構建水電開發和移民利益共享的長效機製;四是優化營商環境,降低風電、太陽能開發建設的非技術成本;五是加強生物質能、地熱能統籌兼顧與協調發展,健全行業的監測機製;六是積極響應“一帶一路”倡議,有效推進水電、風電、太陽能參與全球的市場開發。

2019

08-26

習近平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新華社北京6月3日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近日對垃圾分類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習近平強調,實行垃圾分類,關係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節約使用資源,也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習近平指出,推行垃圾分類,關鍵是要加強科學管理、形成長效機製、推動習慣養成。要加強引導、因地製宜、持續推進,把工作做細做實,持之以恒抓下去。要開展廣泛的教育引導工作,讓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實行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過有效的督促引導,讓更多人行動起來,培養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全社會人人動手,一起來為改善生活環境作努力,一起來為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作貢獻。 習近平十分關心垃圾分類工作。2016年12月,他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研究普遍推行垃圾分類製度,強調要加快建立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的垃圾處理係統,形成以法治為基礎、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製宜的垃圾分類製度,努力提高垃圾分類製度覆蓋範圍。習近平還多次實地了解基層開展垃圾分類工作情況,並對這項工作提出明確要求。 近年來,我國加速推行垃圾分類製度,全國垃圾分類工作由點到麵、逐步啟動、成效初顯,46個重點城市先行先試,推進垃圾分類取得積極進展。2019年起,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全麵啟動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到2020年底46個重點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係統,2025年底前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將基本建成垃圾分類處理係統。

2019

08-26

我國電力發展與改革形勢分析

今年2月底國家統計局發布《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質量效益穩步提升,人民生活持續改善,保持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經初步核算,2018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900309億元,比上年增長6.6%。按年平均匯率折算,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16%,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2018年中國經濟為世界經濟增長貢獻了30%的增量。能源電力行業屬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係國計民生。2018年,我國電力行業快速發展,各項工作穩步推進。公報顯示,2018年能源消費總量46.4億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3.3%,其中電力消費量增長8.5%。2018年,我國電力供需總體平衡,社會用電量增速加快,電力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電力行業向著綠色低碳高質量方向發展。伴隨改革深入,市場化底色更濃,行業麵臨新形勢、新機遇。 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全麵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之年,做好各項工作至關重要。在新時代改革浪潮中,電力行業企業如何把握市場動向,優化結構、整合優勢,挖掘新模式新的增長點,需要勤學善思勇於探索。 一、全社會用電量較快增長,電力消費結構持續優化 (一)全社會用電量增長8.5%,增速創近七年新高 2018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實現了較快增長。根據中電聯快報,2018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6.84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8.5%、同比提高1.9個百分點,為2012年以來最高增速。全國人均用電量4956千瓦時,人均生活用電量701千瓦時。 從增速看,增長情況超過年初預期3個百分點。按照中電聯年初預測,2018年電力消費將延續2017年的平穩較快增長水平,預計全社會用電量增長5.5%左右,實際增速數據為8.5%,創近七年新高。總體來看,電能替代政策的持續推進、高技術、裝備製造業、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新增用電需求以及城鄉居民生活用電快速增長等因素,共同推動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創近七年新高。圖12009~2018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單位:億千瓦時,%) 注:2018年數據來自於中電聯快報,其他來自中電聯曆年電力工業統計數據,增速係計算所得,如無特殊標注,下同圖22017~2018年全國全社會用電量季度增速 2018年,全社會用電量各季度同比分別增長9.8%、9.0%、8.0%和7.3%,增速逐季回落,但總體處於較高水平。對比可以看出,2018年每個季度增速均高於2017年同期水平。其中,一季度用電增速9.8%,為2013年三季度以來季度用電量最高增長水平。一季度數據公布後,中電聯滾動調整預測數據,提出全年用電量將可能突破5.5%。上半年數據出爐後,中電聯預測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好於年初預期,超過2017年增長水平。10月份滾動預測提出,2018年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略高於8%,超過2017年增長水平。實際全社會用電量數據在不斷突破預期。 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在2015年觸底之後,已連續三年超預期增長,而且增速不斷提升。從近十年數據看,2018年增速創近七年新高,僅低於2010、2011年增速,在十年增速排名中居第三位。 在2018年高增速的基礎上,中電聯預測2019年電力供需形勢,認為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麵臨下行壓力,用電量增長不確定性增大。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形勢、產業運行和地方發展等,以及2018年高基數影響,預計2019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速將平穩回落,在平水年、沒有大範圍極端氣溫影響的情況下,預計全年全社會用電量增長5.5%左右。 (二)第三產業用電增速高居榜首,電力消費結構繼續優化 2018年,各產業用電量均呈現較為強勁的增長勢頭。分產業看,第一產業用電量72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8%;第二產業用電量4723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2%,其中工業用電量4645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7.1%;第三產業用電量1080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2.7%,延續兩位數增長態勢;城鄉居民生活用電量9685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0.4%。 表12009~2018年分產業用電量(單位:億千瓦時) 注:2018年3月,國家統計局《關於修訂的通知》明確將“農、林、牧、漁服務業”調整到第三產業後,再更名為“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電力行業按照最新的標準開展行業統計工作,為保證數據可比,2017、2018年數據已根據新標準重新分類 十年來,第三產業用電量增速持續保持在6%以上的較高增速,其他產業用電增速波動較為明顯。第一產業用電在2012、2014年出現了負增長。第二產業既有2010年15.9%的超高速增長,也有2015年負增長,這與全社會用電量總體增速波動同步。 由於2017、2018年數據已根據新標準重新分類,第一產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調整到第三產業後,第一、三產業用電增速無法與2016年之前相比。2018年與2017年相比,第三產業與居民生活用電增速均超過兩位數,一產用電增速達9.8%。

2019

08-26

< 1 >